古树保护:正在加快信息化构建与实践的步伐
李晓亮
当前,为珍贵古树的保护与复壮高端旅游开发以及古树生长态势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已经上升为一种新的现实需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国家林业局)《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一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文件为指导,加快旨在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古树生长微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古树土壤温湿度、小气候、古树物候变化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实现我国古树监测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古树的精细化、全天候、立体化监测,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信息采集端:森林微环境监测仪器
树木监测与保护装备正在向感知化、智能化、物联化的方向发展。主要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古树监测提供了先进感知手段。欧美国家研制了一系列监测生态系统水-土气-生关键参量的新设备,可提供实时全覆盖古树资源监测和重点地区全天候实时监测服务,对同一地区可实现“空天地”全方位、一体化立体监测推进二维监测走向三维监测时代。
二是监测装备日趋智能化。古树监测与保护中,定点自动监测设备、红外和可见光视觉、超声波测量、激光测量等现代技术手段逐渐取代围尺、测杆、纸质卡片等简单工具,工作效率和监测精度呈指数级提升。
三是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古树监测应用提供了良好平台。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成为古树监测与保护创新发展新领域;云存储和云计算为海量古树监测数据存储和处理带来极大便利;大数据、可视化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古树监测与环境保护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数据处理端:数字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
目前,国内在生态监测与保护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多种监测设备和技术已展现出与国际先进仪器性能相当甚至超越的创新潜力,但对北京地区的古树保护缺乏有效的实时精细化监测数据。
北京大树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林业大学团队针对森林微环境监测技术、关键生态要素监测的传感器、树干无损检测和生态物联网监测系统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等成果,其相关成果已经在山东、内蒙、四川等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