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恒星】做客《中国花卉报》直播间,分享“中国古树名木保护现状、问题与趋势”
什么是古树复壮的基本理念?古树保护的现状与问题是什么?如何提升古树保护价值?如何实现古树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11月24日,北京名木成森古树名木养护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专委会副理事长曹恒星做客《中国花卉报》直播间,分享了“中国古树名木保护现状、问题与趋势”的讲座,很多问题有了答案。
古树名木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树种稀有、珍贵或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树木。红牌为一级保护树木,绿牌为二级保护树木。
曹恒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棵树有多大生态价值?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经测算得出,一棵50年树龄的树,总计创造价值约19.6万美元。
每个国家在树木保护上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形式,各国共同形成了世界上丰富的遗产和多彩的树木文化大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参观天坛后曾发出“名园易建,古树难求”的感慨。
树木之于中国人意义非凡。随后,曹恒星从历史、政策、文化、政治层面谈及我国对古树保护的认识进程。古树作为树木中的遗老,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中,见证着历史,彰显着情感。应该说,古树需要保护的共识已达成。
古树复壮的基本理念
在产业层面,广泛认可的古树复壮理念是什么?
对此,我国病虫害专家徐公天先生说得颇有诗意:不是返老还童,而是延年益寿;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常年不断;不是齐头并进,而是轻重缓急;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树而异;不是头痛医头,而是标本兼治。

曹恒星给出了自己对于古树名木保护方案编制的理念。
“古树保护,规划先行;保护方案,检测先行;本体保护,人树安全;建设施工,保护避让;后代资源,争取繁育;后续资源,也需提前;动态信息,数据管理;科普展示,古树公园;古树文创,打卡路线;保护利用,保护在先。”
在操作上,目前广泛认可的古树保护产生效果的标准是:1.树势得到恢复;2.安全隐患排除;3.景观提升;4. 改善生长环境;5.文化内涵得到挖掘和彰显。
随着古树名木保护规程国标的确立,北京、山东等地的地方标准也相继出台。“不可否认,以前我国古树保护力量相对薄弱,只有一个师傅带着几个徒弟去做这件事情,专家团队匮乏。十多年前我就在考虑怎么建立专家团队,并广为宣传。”曹恒星说,他们在北京林业大学率先成立了中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
古树名木的保护从无到有,资金投入从少到多,从分散到系统都有一个过程,既有政府投入,也有公益募集。总之就是,推动利用社会力量,号召群众广泛参与,弥补保护资金的不足。
曹恒星将名木成森的保护工程案例做了分享。
她指出,当前古树名木保护问题的讨论热点之一是:树洞补还是不补?
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主张不补,认为省钱省力还有效;一种主张补,认为树体安全最重要,更不能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第三种是中立方,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地点、环境确定。
树洞如何补,主要体现在关于树洞仿真修补的争议:究竟是治病还是美容?是否存在过度美容,自然就不是美吗?对豪华支撑说不!
曹恒星提到,她的观点是审美可以有不同角度,但前提必须是健康的,健康是有标准的。她在北京金融街做的一个古树支撑案例,备受社会好评,就是因为他们把创伤变为创意,在支撑方面动了脑筋。
此外,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生态补偿机制、从业人员技能训练等问题仍需要从业者考虑。
古树名木保护的趋势
曹恒星谈到,从基本面看,古树保护的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二是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且常态化;三是加大与国际生态领域的合作;四是从产业角度,大家各自探索,各显其能。
古树名木保护发展的过程既是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也是校、企融合两方乃至校、企、政府三方融合发展的实践之路。
如何实现古树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从技术面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关注点,正在从关注工程技术转为关注检测技术,特别是无伤害检测技术;检测技术也一定会从单一向集成方向发展,同时加大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最终走向智能化。
曹恒星提到了智慧古树的说法,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手段,形成古树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保护新形式。名木成森团队有幸做了全产业链的技术探索。
此外,曹恒星还介绍了我国古树名木保护与国外的差距与机遇。“差距就是空间,就是机遇。”她说。
古树作为与人类共同见证历史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
曹恒星在直播间将最后一个话题抛出后,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她认为,古树是我们文化的根,也是我们文化的脊梁。“在这个世界上,你总能帮到一棵树,也总会有一棵树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