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声

【2011年】中国花卉报:古树树洞处理方式惹纷争

发布日期:2011-04-20 来源:中国花卉报

当前,各地都非常重视古树的保护工作,为追求景观效果很多单位花费大量工作和钱财来修补树洞,从最初用水泥砖头修补到如今的聚酯胺等发泡材料,技术不断翻新,修补后的树洞外观效果也愈趋逼真。但让业内人士感觉颇为尴尬的是,这些修补过的树洞很多都出现了漏水问题,费劲心机修补的树洞反而加速了古树树体的腐烂。对古树树洞的处理上业界有着不同的意见。主张补树洞的,其理由何在,反对补树洞的,又有何根据。

中国古树复壮专家网首席专家徐公天:防微杜渐,杜绝树洞形成,对已形成树洞采取开敞处理方式,不补。

中国古树复壮专家网首席专家徐公天对补树洞的做法持反对态度,他从古树树洞的形成经过阐述了他对古树树洞的处理意见。徐公天指出,树洞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出现积水,二是腐生菌存在。一开始所有的树洞都不是大洞,皆是因机械损伤或病虫危害等原因导致树体出现小的伤口,此时如果未能引起注意并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伤口出现积水后,腐生菌开始入侵,日积月累就会由小洞演化成大洞。徐公天认为,大洞一旦形成,无论用什么材料来修补都无济于事了,因为树体是活体,人们采用的无论是砖石水泥还是高技术的发泡材料都不能与树体很好地亲和在一起,很多刚开始看上去封闭得很严的树洞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裂缝,水是无孔不入的,一旦补过的树洞积水,反而会加速树洞的腐烂。

据徐公天介绍,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对树洞的处理一般都是采取开敞的处理方式,很少有堵树洞的。国内堵树洞也是近年才开始流行的。徐公天认为,堵是被动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防微杜渐,加强对古树的养护管理,在树洞形成初期及时对伤口进行杀菌、防腐等保护处理,激活树体伤口自愈能力,从根本上杜绝树洞形成的可能。至于已经形成的树洞,还是应倡导开敞的处理方式,用老祖宗几千年延续下来的船体防腐用的桐油定期对其进行处理。如此做法,可保证洞体内干燥通风、没有了杂菌滋生的环境,树洞也就不再继续扩大,是目前省钱省力且有效的好办法,可节省下有限的保护资金用在古树复壮等更需要的地方。徐公天指出,目前一些花哨的补洞技术缺少科学依据,事实上也出了很多问题,不过是有些施工队为多拿些工程款打出的幌子,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业界应该走出的误区。 

上海绿化指导管理站古树名木科工程师汤珧华:让树洞尽量保持开放状态,能不补就不要补

对补树洞说“不”还有上海绿化指导管理站古树名木科工程师汤珧华,她告诉记者,他们下基层指导时倡导的是:让树洞尽量保持开放状态,能不补就不要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这是他们多年从事古树名木保护修复科研得出的结论。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们经常跑区县看现场,见识了各种补树洞的方法,但不管技术如何先进,方法如何高明,树洞浸水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尤其是采用高新技术修补的看上去天衣无缝的树洞,洞内浸水问题更为严重。树洞不补保持开放状态,如果保护措施合理,洞内通风透气,即使积些雨水也很快会风干,而补过的树洞如果浸水可就有进无出,只有积在里边促发树体腐烂的份了。汤珧华说,为了说明问题,让顽固坚持补树洞者打消补树洞的念头,他们在上海市组织古树保护培训班上,曾专门敲开一些树洞查看究竟。其结果是,看上去补得很严密的树洞内依然有水进入,而且越往里敲,积水越多,烂得越重,这些渗进洞体的水分加速了树体的腐烂。

为了验证是不是因为补洞技术方面有欠缺导致雨水渗入,汤珧华他们还专门进行了补洞试验,清腐、杀菌、补洞认认真真按规范操作,考虑到树体生长是靠形成层细胞分裂来完成,在补树洞时,他们还特别注意让形成层来包围住洞口。尽管如此,两三年后敲开树洞看,依然有水浸去了,三五年后情况越发糟糕。经过这些试验后,汤珧华他们再到基层指导,就明确倡导尽量不要修补古树的树洞。

   北京园林科研所树木研究室主任丛日晨:补树洞是保证树体安全所必须的,所以出问题,恰恰说明目前补洞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须加强相关科研。 

在古树树洞的处理上,北京园林科研所树木研究室主任丛日晨则认为,有些树洞仅靠开敞处理显然不够,尤其是位于居住区内、道路两侧以及公园内人们活动频繁区域内的古树,如果树干不是很粗,而树洞却偏大,树体比较容易晃动,极有可能出现折断、倒伏等情况,这就不仅仅是古树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会伤及到游人,这样的案例国内外不是没有,因此单从安全的考虑也必须对这些树洞进行修补。此外,树洞如若不补,则有可能成为鸟类、蚂蚁、壁虎等小动物的安乐窝,他们遗弃的粪便会使得树洞越来越大,对树体的损坏也会日趋严重。

至于因补树洞而导致的加速树体腐烂的案例,丛日晨认为这一问题恰恰说明了目前我们的补树洞技术还不完美,这正是当前树洞修补所面临的技术难题,需要对相关新技术、新材料继续加强研究,以求得相对理想的解决方案。丛日晨告诉记者,他们最近在香山植物园古树树洞修补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开拓出“补干不补皮”“雨水导出法”等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树洞积水的难题。

北京植物园熊德平:补不补要因树而宜

卧佛寺门前有两棵古树,对其树洞的处理分别采取了补与不补的方式。据当初参与这两棵古树树洞修补工作的北京植物园工程师熊德平介绍,未补树洞的那棵树树洞上下都腐烂完了,补不补意义不大,树洞反而是该树的一个观赏点。对这棵树他们采用了古树盆景化处理,古树树洞保持开放状态,定期进行防腐处理,同时为增加安全性及观赏性,干基设置围栏,防止垃圾、烟头等侵害树体,此外对树冠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加上支撑,使其上下左右平衡,其自然空洞的树干已经成为很多游人到北京植物园必看的一大景观。另一棵古树情况则不同,一是树冠特别大,另外已经形成的树洞距基干还有一定距离,需要通过补洞保证干部树洞不再延伸,确保支撑树冠的干部稳固牢靠。熊德平说,虽然在补洞时他们进行了导雨水处理,为防止补过的树洞裂缝渗水,他们设置了专人定期检查,尤其在雨前一定要特意检查修补过的树洞,发现裂缝后及时填充。在他们的精心管护下,这棵修补过树洞的古树并没有出现渗水情况,长势很好,枝繁叶茂,与另一株古树共同形成卧佛寺门前的奇观。

北京名木成森古树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恒星:在树洞不涉及树体安全、游人安全、环境安全时,不补为宜

         树洞补不补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因树、因时、因环境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案。古树复壮的重点,树洞补不补及古树到底如何复壮,如同大夫诊病,诊断正确时关键。